汉大风 发表于 2025-4-15 22:59:00

项梁起兵


图中右下角的红圈——下相,是项羽的老家;左上角红圈——丰邑,是刘邦的老家。准确地说,刘邦是沛县丰邑人,丰邑属于沛县。下相县跟沛县是同一等级的行政区,项羽的家乡没有具体到邑。

《汉书·项籍传》:项籍字羽,下相人也。


图中紫圈所画的吴县是项梁带着项羽避难的地方
《汉书·项籍传》:梁尝杀人,与籍避仇吴中。

图中紫圈圈起来的是会稽郡(吴郡),红圈是项梁所在的吴县。
《汉书·项籍传》:秦二世元年,陈胜起。九月,会稽假守通素贤梁,乃召与计事。梁曰:「方今江西皆反秦,此亦天亡秦时也。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」守叹曰:「闻夫子楚将世家,唯足下耳!」梁曰:「吴有奇士桓楚,亡在泽中,人莫知其处,独籍知之。」梁乃戒籍持剑居外待。梁复入,与守语曰:「请召籍,使受令召桓楚。」籍入,梁眴籍曰:「可行矣!」籍遂拔剑击斩守。梁持守头,佩其印绶。门下惊扰,籍所击杀数十百人。府中皆詟伏,莫敢复起。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,谕以所为,遂举吴中兵。使人收下县,得精兵八千人,部署豪桀为校尉、候、司马。有一人不得官,自言。梁曰:「某时某丧,使公主某事,不能办,以故不任公。」众乃皆服。梁为会稽将,籍为裨将,徇下县。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七月陈胜在大泽乡起义,天下群起响应。九月会稽郡的代理郡守殷通怕死,按捺不住打算联合项梁造反,结果被项梁带着项羽反杀,项梁佩戴了殷通的印绶,召集自己的手下和原本跟他交好的官吏,征发吴县的士兵,然后让人去会稽郡其他各县招兵,得到八千精兵,安排豪杰担任校尉、候、司马等军官,项梁自立为会稽将,以项籍(项羽 姓姬 氏项 名籍 字羽)为裨将,巡视会稽郡其他的县。

ECCFKV 发表于 2025-4-15 23:07:19

感谢感谢

XYZ124 发表于 2025-4-15 23:12:04

感谢分享

qwer@1234 发表于 2025-4-16 00:41:01

感谢分享

威哥神 发表于 2025-4-16 06:36:50

感谢科普

Sylt1122 发表于 2025-4-16 08:24:02

{:5_242:}

科学幻想家 发表于 2025-4-16 10:05:32

感谢科普

读者202411 发表于 2025-4-16 14:38:21

本帖最后由 读者202411 于 2025-4-16 15:10 编辑

大风的帖子倒数第二句,项籍(项羽 姓姬 氏项 名籍 字羽),看着有点复杂,我来解释一下。

简单来说,姓、氏、名、字就像古代人的“身份证”组合,但各有各的用处:

1. 姓(祖宗传的)
   最早是母系社会的“家族代号”,比如“姬”“姜”都带“女”字旁,用来区分血缘,同姓不能结婚。后来变成代代相传的家族符号,比如秦始皇姓“嬴”。

2. 氏(贵族专用)
   是姓的分支,用来区分地位高低。比如秦始皇的“赵氏”(祖先封地在赵),贵族才能有氏,平民只有姓。秦汉以后,姓氏合并,大家都叫“姓”了。

3. 名(小名)
   出生后爹妈取的,比如诸葛亮名“亮”,长辈或自称用,别人直接叫名不礼貌。

4. 字(社交大名)
   成年后取的“尊称”,比如诸葛亮字“孔明”(和“亮”意思相关),朋友同辈叫字表示尊重。女子出嫁前也会取字。

现代简化版:
姓氏合一(比如“张”“王”都是姓)。
名字合一(不再分名和字)。   
号=网名(比如李白号“青莲居士”,相当于自称“文艺青年”)。

举个栗子:
古代:嬴姓赵氏,名政,字不详(秦始皇)。
现代:直接叫“赵政”或“嬴政”(姓氏合一后)。

一句话总结:姓是根,氏是分支,名是本名,字是外号,号是网名。

就像汉大风,威哥神,这些网名,那放到古代都是号。自我介绍时,都得这么说,某姓字名谁,号汉大风是也,号威哥神是也。

读者202411 发表于 2025-4-16 14:50:15

本帖最后由 读者202411 于 2025-4-16 14:59 编辑

从上文观点看,如果他是老百姓,就是姓+名或字,你也可以叫他姬羽或姬籍。

但人家是贵族,就不能这么叫,只能氏+名或字,叫项羽或项籍。

其中,籍是自己和长辈叫的,平辈或小辈要是叫他项籍,就相当于大外甥喊老舅二狗子一样,追着打的那种。所以应该尊称人家项羽,也就是 氏+字。

狼鹰 发表于 2025-4-16 15:47:57

感谢科普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项梁起兵